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地方文化

阳泉地名渊源考析

阳泉市政府 www.mmdawang.com 2013-01-08 10:53 来源: 放大 正常 缩小

 阳泉,为什么叫做阳泉?绝大部分人是看了《阳泉市志》知道的。市志这样记载:阳泉“初为泉名。原称漾泉,在流传中改漾为阳。”阳泉由漾泉而来。但问题出来了:无论是正宗的普通话发音,还是阳泉方言出声,阳泉之阳,与漾泉之漾,同音不同声,阳泉是怎样由漾泉“改漾为阳”而来的呢?于是,我将质疑写成《阳泉之“阳”与“漾”》的文章,发表在2006年8月23日《阳泉日报》第7版桃河专栏上,尽管当时并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阳泉市志》“阳泉”条目地名渊源详细内容如下:“初为泉名。原称漾泉,在流传中改漾为阳。清光绪《平定州志》:‘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名饮马坑;一在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则涸;一在村北寺沟,相去丈余,水盈盈常不涸;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深广丈余,石甃为池,土人常祷雨于此;或曰今村中上港井亦泉也,今有石槽尚存,后填以巨石,因以为井,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元代王构《聂谷道吊冯大来》诗中有‘正值漾泉春色好,东风开满树头花’之句。阳泉村约立村于北宋。据本村《冯氏族谱》载,冯姓之祖于北宋末迁居本村。村以泉名。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今阳泉市境内柳沟村六泉庙碑文载有阳泉村村名。清光绪《平定州志》载名大阳泉和小阳泉。……”
  从表面看上去,这段论述史出有据,《平定州志》那段有声有色的表述告诉人们,阳泉“初为泉名。原称漾泉,在流传中改漾为阳”的地名诠释并非妄说。
  然而,当《平定州志》原版线装本呈现在面前时,我有些惊愕了:《平定州志》上述这段佐证“阳泉”条目的文字竟然走的是“水系”,它与嘉水、黑水、南川、北流、龙井、平潭、清泉池、石泉池、温泉、桃河一道,乃位列“右周东之水”的一个“泉名”。地名“阳泉”条目应该用地名“阳泉”条目作注脚。一个“泉名”的诠释怎么能成为一个“地名”的佐证呢?
  《平定州志》有关“阳泉”条目,既有水名条目,又有地名条目。地名条目在《平定州志》中以“都村”的身份,“载名大阳泉和小阳泉”。问题到此本该迎刃而解,但结果并不让人如愿,和水名“阳泉”条目不同,《平定州志》地名“阳泉”条目,没有呈现一字诠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平定州志》地名“阳泉”条目根本不能加盟注脚《阳泉市志》地名“阳泉”条目。既如此,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形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阳泉市志》“阳泉”条目所称阳泉“初为泉名”。阳泉倘若“初为泉名”,自然可以诠释阳泉地名。可《平定州志》有关“阳泉”条目有二:一个水名,一个地名。《平定州志》上述文字只能证明阳泉水名“本名漾泉,讹为阳云”,而不能佐证阳泉地名“初为泉名。原称漾泉,在流传中改漾为阳”结论。何况《平定州志》明确指出:“泉名”阳泉“本名漾泉,讹为阳云”。既然“泉名”阳泉“本名漾泉”,为地名阳泉注脚就应该称“漾泉”才对,却又为什么不是呢?它又是怎样“讹为阳云”的呢?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相反,阳泉不是“初为泉名”,而是“初为地名”,有据为证:谱载阳泉立村北宋,村名虽然不实,然阳泉“村以里名”确有据可查。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重修灵瞻王庙碑》碑载,阳泉最初地名为“阳泉里”便是明证。谱载碑载,即为史记。尽管阳泉“里”因何名史无考据,则另当别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平定州志》阳泉水名“本名漾泉,讹为阳云”的记载呢?种种迹象表明,不论出于什么缘由,在清代,阳泉历史上确实曾经一度发生过将水名“漾泉”讹为“阳泉”之情形。现存一首《阳泉》古诗就是明证。这首诗由乾隆十九年(1754)任平定知州的曾尚增所作,诗中道:“阳泉一曲水湾环,方外翛然客意闲。最是溪声推枕得,至今好句爱遗山”。诗题领篇就将“漾泉”讹称“阳泉”了。《平定州志》的编修者们早已洞悉文人墨客这种“讹传”之事,对这件事非常在心,故而在修志时在水名“阳泉”条目中,明确留下了水名阳泉“本名漾泉,讹为阳云”的提训,生怕贻误后人。漾泉在清代被“讹名”阳泉的事实,与“阳泉”地名无关。
  然而《平定州志》的提训并没有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其身后依然“讹云”不断,且后来还有将地名“阳泉”讹为“漾泉”。譬如:《平定州志》将元代王构《吊冯节副使》诗“青衫竹马角犹了,曾到东州副史家。正值阳泉春色好,东风开满树头花。”中“正值阳泉春色好”就讹为“正值漾泉春色好”了。套用《平定州志》“讹为阳云”的表达,就是“讹为漾云”了。同样,《阳泉市志》也有“阳泉‘初为泉名。原称漾泉,在流传中改漾为阳’”之表述。
  阳泉的地名和水名从来就没有混淆过。否则,《平定州志》的编修者们就不会将“阳泉”分列地名和水名。地名“阳泉”条目即使水名“漾泉”被“讹为阳云”,仍以“都村”的身份,“载名大阳泉和小阳泉”。阳泉“初为地名”,漾泉“初为泉名”,两者并行不悖。无论建制如何变换,阳泉从来是阳泉,“漾泉”从来是“漾泉”。
  关于阳泉地名渊源究竟如何?按照史学家的逻辑,真传是需要有史载的。就这个“门坎”而言,应该说,时至今日,“阳泉”地名条目没有真传。难道“阳泉”地名真就无解吗?回答是:正史无解,民间有解。
  2006年,我在大阳泉村组织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问鼎山城》,碰巧大阳泉村委会跟该村古村保护开发组脱稿《大阳泉本村镇》的申报材料。其中第7页至9页关于“阳泉市的地祖名源”一节,让我眼前一亮。这里发现了地名阳泉的新解。文中道:“古村北靠‘三阳环山’(即北:现北岭,古称‘朝阳岭’;西北:杨(阳)家岭,东北:阳坡垴),村南有漾泉河盘绕怀抱,且村内漾泉水丰旺,故古村得名“阳泉村”。大阳泉村就是原先的阳泉村主村。阳泉市名源自村名。文中还不无自豪地言道:“中国共产党把新中国第一座新兴的城市,建立在了这片祥和的地界上,并命名延取了古村吉祥的名字‘阳泉’”。如此说来,地名阳泉,山水阴阳,各取一字,相得益彰,和合而生。从这段阳泉新解看,阳泉作为地名与漾泉“泉名”,虽从未混淆,但确有影响。“阳泉”地名起源形成与漾泉有关,阳泉之泉,来自漾泉之泉;阳泉之阳,与漾泉之漾无关,与环绕漾泉的“三阳开泰”之地有关。为此,我才写了《阳泉之“阳”与“漾”》的文章,记得文章发表前还专程回了大阳泉村一趟,找村委会审核,并加盖了公章。无论怎样,阳泉之阳,有了一处真真切切的去处。
  此外,在《阳泉市志》中,地名“阳泉”条目在这个问题上还另有一种说法,叫做“村以泉名”。假如阳泉“村以泉名”,同样可以解释何以用泉名来诠释地名。可是,倘若阳泉“村以泉名”,泉名则为“漾泉”,而历史为什么没有“漾泉村”的记载?倘若泉名真是“阳泉”,阳泉村早该是“阳泉村”了,又何必《平定州志》“讹为阳云”呢?阳泉泉名“讹为阳云”发生在清代,“阳泉村”史记在北宋,立名在金元,阳泉又何以“村以泉名”呢?
  阳泉地名新解属民间传说,没有史据,算是“野史”。这里人们要问:《平定州志》的编修者们难道就不知道这段“野史”吗?我想定然是知道的。张佩芳身为《平定州志》编修者,晚年又久居阳泉村,在协助平定知州金明源专修乾隆版《平定州志》时,不会不闻其详。我甚至推断《平定州志》所涉阳泉条目都出自他的手笔或由他编校统稿。但事实就是如此,他非但不予采信,而且不予言论。我想是因为“证据观”所羁。修志留史多讲书证史据。地名阳泉新解既为民间传说,正史自然不便采信;明知而不予言论,不一定就是否定,宁可不说,绝不误世误人。对于“精于考据”的张佩芳来说,自当在情理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