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阳泉发布

电影《大寒》:人走了,理走不了

阳泉市政府 www.mmdawang.com 2018-01-15 15:39 来源:阳泉日报 放大 正常 缩小

 

  1月12日,由阳泉广电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张跃平导演执导的电影《大寒》在全国院线上映。

  2015年4月,在省委宣传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真实反映日军侵华期间强征“慰安妇”、揭露日军暴行的故事片《大寒》正式开拍。几年来,《大寒》的创作人员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影片几经修改完善,最终成片。

  这部电影的实景拍摄地在盂县梁家寨乡的桃园村,村里至今完整地遗存着多处当年日军侵华的罪证。这部电影的线索人物是盂县乡村教师张双兵,他研究“慰安妇”问题30多年,走访了127位曾遭受日军性侵的受害老人,曾多次带领她们勇敢地站在日本东京法庭控诉日军罪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大妮的原型就是这些受害女性。这些受害者多次去日本维权,多次被驳回,如今已经有126位老人带着未了的心愿抱憾离世。

  人走了,理走不了,这个公道一定要讨下去……电影《大寒》借助民间调查人张双兵的话语,阐释着这样的拍摄立意。

  《大寒》上映以来,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本版特选刊三篇影评,以飨读者。

 

  不仅仅是“慰安妇”  王廷信

 

  电影《大寒》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储存了国家记忆,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段苦难的历史。

  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电影,我是第一次观看。电影当中塑造的“慰安妇”崔大妮的形象,让我感受到一个人的生命和尊严面对强权时无力抵抗又缺乏援助的毁灭感。电影把日军对“慰安妇”的戕害,把这种戕害所造成的心理伤疤掀开,让观众看得很痛苦,很愤怒,也很震撼。

  一部好电影首先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的。《大寒》所塑造的崔大妮就是这样一个形象。电影从崔大妮怀孕准备做妈妈的幸福时光开始,随着剧情的演进,一步步走向苦难和屈辱的深渊。在此过程中,除了她的爱人宝生不顾生死营救她外,几乎没有获得过任何援助。她凭借倔强的性格屡次奋起反抗,但面对强大而又野蛮的日军,毫无效果;她试图用忍耐换来妹妹崔二妮的安全,也毫无效果。我们从这里体会出一个军国主义军队践踏生命的野蛮和无耻,也体会到一个受侵国的国民面对侵害时孤立无援的悲哀。

  在《大寒》中,还有一个形象值得关注和思考,那就是桃园村的村长梁长贵。梁长贵并非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而是委曲求全、极力自保,但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人物。他为日军服务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保护桃园村的安全,但他选择了一条顺从、侥幸的道路,当他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服务日军试图赢得安全时,没料到最危险的事情在他自己的家庭发生了,那就是他未出嫁的女儿兰花被日军强行掠走,他的老婆被日军毫不留情地用刺刀刺倒在地。梁长贵的形象揭示了抗日战争过程中一大类中国人的形象,他们矛盾、恐惧、无奈、忍辱负重、不知所措,但他们最终逃不脱被侵略者侮辱的悲惨命运。梁长贵的形象从另一面映射出侵略者的野蛮本性,也映射出梁长贵一类人不难预料的悲哀下场。

  一部好的电影也是以细节感人的,电影《大寒》从一开始崔大妮做老虎鞋的女红篮,到一次次遭遇侵害的过程中,这只女红篮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深藏着美好生活被毁灭的寓意。这个细节有效地暗示了剧作的用意,从细节入手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当崔二妮被日军糟蹋,兰花和梁长贵听到二妮撕裂的呼叫声时,兰花从被窝里握起剪刀,梁长贵则痛苦地用被子蒙面,有效地表现出二人不同的性格。当小雪为了避开人们对母亲的闲言,出嫁到偏远的村庄,嫁给比她大将近二十岁的丈夫时,崔大妮家的门被掩上了,门上的大红喜字反衬出崔大妮悲凉的心境。电影《大寒》中用了大量耐人寻味的细节,有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一部好的电影的感人之处,也与电影作品的创作缘起及制作过程有关。电影《大寒》的缘起首先是30余年坚持为“慰安妇”讨还公道的乡村小学教师张双兵先生。在《大寒》南京观影会上,我见到了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教师。从他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以及带着山西方言的朴实言说,我体会到张双兵先生数十年的艰难。张双兵先生说,抗日战争虽然过去了,但他的抗战尚未结束。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孤独的战士,他在用他的良心在继续战斗,用他的信念在继续战斗!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一个普通国民之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力量,也感受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和不可战胜的生命光辉。

  电影借助“慰安妇”的故事让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我们民族历史上曾经历过的一场苦难和屈辱。这是一段让全中国人都难以遗忘的历史。我们需要牢记国耻,更需要在牢记国耻的过程中思考与奋进。如今中国已经开始强大了,但这种强大还不足以让我们摆脱危机感,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更加强大。正如影片最后96岁的受害老人所言:“娃子们,你们以后可得把咱家的门看好了,再不能让人家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我们能否把我们的大门看好,能否避免让人家说踢开就踢开,都取决于我们能否更加强大。

  看完《大寒》,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说电影《大寒》写的是“慰安妇”,但不仅仅是“慰安妇”。张双兵先生为“慰安妇”讨还公道的事迹、“慰安妇”及电影主人公的遭遇,需要从深层次对我们的文化进行反思。当张双兵先生不辞辛劳为“慰安妇”讨还公道时,曾遭受无数人的白眼、非议;当崔二妮遭受日军摧残怀孕被放回到自己村里时,得到的不是安抚和关爱,反而是乡亲的歧视和谩骂;抗战胜利后,当剧中的宝生被当作英雄要将他的遗骨接回桃园村时,曾经饱受欺凌的妻子崔大妮却因“不干净”的名声不被允许迎接丈夫的遗骨。这些事件和情节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这么多年来,许多艺术沉浸在纯粹的娱乐状态甚至娱乐的狂欢当中,我们在娱乐中忘记掉许多应当牢记的东西。电影《大寒》以“大寒”命名,预示着这样严酷的历史。影片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舒缓而又沉重的风格为我们呈现出日军侵华期间“慰安妇”的悲惨命运,也为我们牢记历史、反思文化提供了契机。因此,我要感谢为《大寒》付出辛劳的人们!

 

  大寒,不是春意 任美福

 

  继反映抗日战争胜利战例的影片《伏击》之后,我市又一部院线电影《大寒》正式上线公映了。两部电影都是产生于我市的上乘之作,反映的都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但两部电影题材情节截然不同。《伏击》是再现我八路军七亘大捷痛击日军带给我们的兴奋和激动,而《大寒》是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带给当年中国女性的奇耻大辱,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无耻的一页,电影带给我们的是压抑、沉闷。时至今日,抗战胜利70多年后的今天,那段血泪历史留给国人的悲痛,不提起还罢了,提起来谁能释然?有海报说,大寒过去就是春天,不知寓意何指。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令,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去就是立春节气。然而借节令寓意电影的立意,似乎我们还不能那么乐观。春天会到来,但人间依然严峻,我看了三部反映“慰安妇”历史的电影,都感到震撼、愤怒,更多的还有反思和惊醒。在日本,右翼势力依然拒不承认历史;我们的身边,封建旧观念的残余阻隔了应该给予她们——被污辱被歧视的身心以足够的温暖。大寒,不是春意!它是那个时代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最终带到另一个世界的寒心!好在现在活着的曹黑毛和近年去世的张先兔等老人,她们感受到了来自民间调查人及许多热心人的温暖和关爱,她们就少了一个遗憾了。

  敢于以严肃客观的现实主义态度把沉重的历史题材展示给观众,是《大寒》《二十二》《罪孽1941》三部影片十分可贵的创作精神。历史上,许多残酷的战争中均有荒唐野蛮罄竹难书的罪恶,而进入二十世纪后,“慰安妇”制度,更是人类历史上令人发指的奇耻大辱。然而,加害日军至今不知忏悔,受害人及旁观者甚至全社会长期讳莫如深。在这样的可悲现状下,有张双兵这样的民间调查人勇敢地面对史实,率领受害人向日本政府讨还公道,更有郭柯、张跃平、史英豪这样的执导人,以不同的电影手法展示那段屈辱历史的一鳞半爪,打开了尘封的那段历史,激活了几乎让人们遗忘了的历史记忆。虽然,一场民间发起的状告日本政府的官司未能实现善良的人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是这些行动、这些影片,震撼历史震撼心灵,足以将日本军国主义“慰安妇”事件的作恶者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看完电影,我特别清晰地想起了列宁的这句话。

  我第一次看《大寒》是在2016年2月5日,那一天,正是立春刚过第二天。当时我看的是样片,时长2小时零7分钟。

  当时的感受是这部电影是成功的。片头切题,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把罪恶与带给受害者的屈辱展示了出来。身体的创伤过去了,心灵的创伤却延续了一生,是永远的痛。这个发掘是有深度的。以故事片的形式,将大妮、二妮形成故事链条,故事情节很震撼,既合乎故事片的要素,又有过去和现在时光里的事件穿插对比,时间跨度很大,既有很强的戏份,又有看点。

  镜头、光线、景深、构图有特色,对剧情的配合也好,明暗处理得当。场景、年代,都没有发现硬伤和穿帮,细节上很细心。

  二妮失神的眼神及那种憔悴的美,不仅是很艺术化的镜头,而且是深化主题的无声控诉,用凄惨的美揪住观众的心,作品的内涵是要受到赞扬的。

  曾经青春年少的村姑大妮,魔鬼把她的青春撕毁,歧视和冷漠把她的希望浇灭,时光把她碾压成老妇,老年的她,哭了,那种异样的、精神分裂状的哭,不是肝肠寸断,而是撕心裂肺。

  这样的哭声,让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初观看的日本电影《望乡》。电影的主角阿崎婆,当年遭日本军国主义迫害赴南洋用身体为日本军国主义换取外汇。当她老年回到家乡时,同样受到了亲人的冷眼歧视,连儿子都不愿见她。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调查采访她的女记者圭子同情她,内心很难过,给阿崎婆打扫了房间,贴上了新窗户纸,从来没有被人关爱的阿崎婆,哭了!电影《大寒》中,大妮比阿崎婆哭得更惨,老年大妮的哭,是精神崩溃的哭、痛不欲生的哭。这部电影,此处此情,比《望乡》的阿崎婆更催人泪下。特别是由老艺术表演家鲁园演出来,艺术感染力很强,可以说是撕裂情感的高潮情节。影片中类似的多处流泪的镜头,不仅煽催观众泪点更能引发深思。

  严肃认真客观的现实主义态度是电影的可贵之处。剧情摄取了夺女的场景,兰花父母与兰花遭遇的真实,既反映了中国底层老百姓无奈自私的一面,又揭示了屈辱苟活跪着生不如站着死的残酷无情的教训。兰花被辱,反抗很悲壮。梁长贵烧房子,是大手笔大戏情节。二妮跳崖既壮烈亦是殉道。魔鬼带给善良的人们惨不忍睹的苦难,用棍棒压腹,站缸内冰水中企图中断妊娠……她们是豆蔻年华中的弱女子,受刑已至极致,这些情节都不是一句太可怜能表达的,足可说是震撼。同时影片中也点缀了日本人浅野善良的一面,是一个人性的闪光点。

  接近片尾时,无论字幕,还是画外音,都十分有深度。情节发展至此,已经把观众带入深度思考,96岁的老人曹黑毛一句:都死了……天地悲凉!此景独具匠心,发自一个老人的心声:娃子们,看好门!难道还有哪一个人不惊醒?

  文艺作品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在“慰安妇”题材当中,美与恶的反差对比自应更强烈。事实上,无论美,还是恶,都有更真实更震撼的素材,还应再上硬料。毕竟是故事片,与纪录片不同,艺术含量要更高。美的一面,如何的清纯可爱,如何善良,有多少美好动人的情景,原本安详平静的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孩,是多么美好……突然间,毒蛇窜进了小鸟窝,一切都顷刻间被击碎了。一个结婚的场面,是放前面先展示后打碎,还是倒叙的方式,反衬反思更好,似有更值得商榷的地方。

  恶的一面,如何的禽兽不如、阴狠歹毒,造成女孩们如何的苦难、屈辱,只有想不到的。我看过很多的资料,那段屈辱的历史上曾发生的事例远比影视中展现的更为狠毒,让人震撼。而这些恶和狠毒,《大寒》表现得仍显不够。

  此外,影片存在回忆太冗长的缺点,应主要通过剧情表现,适当穿插为好。阅兵显多,节奏稍显乱。此片题材沉重,节奏上不宜切换太频。刚入戏,就跳跃,经常就跳出来,应当考虑故事片的特点,以故事情节表现主题,适度穿插老年回忆。

  这个电影,重要的是用严肃客观的现实主义教育后代人,让更年轻一代看进去,应体现影片来自真实的故事。这些从战争苦难过来的老人有气节,把远去了70年的苦难,都揣在心里了,用我们迟来的体温融化老人心里的寒冰,已是太迟,容不得心中的寒冷渐渐融化,她们都走了……

  这也是我认为片名之所以叫《大寒》的涵义。一是寒心!70多年过去了,日军对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至今没有忏悔之意。那些去世的老人,直到死都没有看到他们豺狼本性的改变。第二个寒心,是这些老人们,当年遭受了日军的欺凌污辱残害压榨,日本投降以后,她们却在人们世俗的观念不理解的歧视中,心灵受着极大的伤害痛苦地活了一生……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当年“慰安妇”的起诉在日本败诉。结尾留下了一大串加黑框的名字,126位。凝视屏幕,你只能从那一个个加黑框的美丽的名字,想象她们在美好青春年华里遭受了怎样罪恶的折磨!她们的晚年,35年,16次上诉,没有讨回公道,该是多么的失望!只有一个名字没有黑框——曹黑毛,她已经96岁了!

  电影屏幕前的观众,无不对加了黑框的受害者的名字黯然泪下,用心灵抚慰她们——一个个带着遗憾离去的灵魂。电影,完成了一个责任,对那些老人,对热心的民间调查人,对全社会关注这件事的观众,是一个告慰。这依然是一个迟来的胜利。

  大屏幕上写着:人走了,理走不了,这个公道一定要讨下去。

  《大寒》,唤起民族的觉醒。呼唤永远的和平!

 

  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佳作   李德平

 

  1月7日晚上参加《大寒》阳泉观影会出来,看见外面下了2018年山城的第一场雪,风吹过来,身上浸出阵阵寒意,但更冷的是心境,是二战时期中国千千万万“慰安妇”的命运。大雪在她们身上,下了整整一生……

  电影《大寒》由阳泉广电出品。作为本土原创院线电影,它采用纪实片与故事片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二战期间,山西盂县桃园村村民大妮、二妮、兰花等人,在日本“慰安妇”制度下的屈辱遭遇和残酷命运。在数十年的光阴磨洗中,她们把往事的窗口牢牢尘封,直到中国“慰安妇”问题民间调查者张双兵的出现,一束微弱的亮光开启了她们倾诉的出口……故事背后是一生无尽的痛苦和黑暗,以及对公道、尊严、善良、美好的无尽渴望。

  相较于玄幻穿越、都市情感类电影的戏谑轻飘,《大寒》是一部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优秀历史纪实影片。《大寒》历经数年打磨方得以与观众见面。它是一部充满真诚与情怀的纪实电影,也是一部讲述苦难与屈辱,爱与死,追讨公道,寻找尊严与正义的电影。

  它讲述的故事不止发生在山西盂县,而是发生在整个太行山上,乃至于整个中国、整个东亚。它讲述的也不仅仅是大妮、二妮、兰花等人的悲惨境遇和命运,而是一个关于我们姐妹、母亲和祖母的故事,与我们整个人类相关。看完电影,每个观影的人,内心会涌动一种受到冒犯和伤害的哀伤与愤怒,似乎看到中华民族的伤口在隐隐流血……

  作家海明威曾经在描写二战的长篇小说《战地钟声》中,开篇引用了一段文字:“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块碎片,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一块泥巴,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鸣;丧钟为你而鸣。”这段话,放在《大寒》身上,十分贴切。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引用这段话,是因为基于现实的关照考量。“慰安妇”受到的屈辱与伤害,其实不仅仅来源于日本侵略者,还有周围国人指手画脚的窃窃私语和满怀鄙夷的目光。这种私语和目光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比日本兵的伤害减弱丝毫。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慰安妇”受到的伤害,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伤害,也是所有观众个体的伤害,因为任何人遭受到的死亡和恐惧使你受到损失,任何弱国受到的欺凌和打击使你煎熬疼痛,你包孕在人类之中。

  有人问我,《大寒》好看吗?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足够震撼心灵。看着太行山上一个个善良无助的妇女在二战时期受到日本士兵的蹂躏与伤害,看着一个个在子弹和刺刀威胁下忍辱求生的生命,听着她们撕心裂肺的痛苦嚎哭……这样“惨不忍睹”的画面绝对谈不上“好看”。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很多民众是麻木的缺乏同情和觉醒的“看客”。不过那是上个世纪初的事情。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中国观众,再也不会看到中国人被别的国家的士兵砍头,而发出笑声。所以当你走进电影院的时候,不要用习惯性的是否好看来对这部电影做出评判,它是一次对我们惯常娱乐审美的龃龉,也是一次对真实历史的拷问,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回眸历史并不轻松,甚至是一件十分沉痛的事情。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残酷历史面前装作鸵鸟避重就轻,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暴露的就是我们心中更大的软弱。作为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历史遗存,我们需要坚强的内心直面惨痛,擦干血泪,抚平伤痛,奋力前行。

  大寒过后,距离真正的春天还有漫长的距离,一块冰雪需要人心的不断焐热,才会慢慢消释融化。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似乎看不到四季的变换轮回,充盈在画面中的是北方冬天单调的无止境的灰黄颜色,以及那一张张无助、悲愤、痛苦、扭曲的脸,炮楼上空哗哗作响的北风呜咽,在观众心中被无限放大……崇尚刘、关、张结义的桃园村人,在战争面前经受前所未有的人性挑战,动摇与泯灭,摧毁与再生,似乎发生在一念之间。中国人民曾经的悲惨境遇就这样带着血与火,赤裸裸、血淋淋地走进现实。

  这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忍辱吞声”的电影。在侵略者肆无忌惮的狂笑背后,是被戕害者倾诉无门的巨大沉默。

  故事主人公大妮一生处于屈辱、误解和沉默之中。晚年的她看到电视上中国“慰安妇”代表远赴东京追讨公道的画面,面对中国“慰安妇”问题民间调查者张双兵的出现,她习惯性地拉灭屋中的电灯,似乎终于有勇气面对那段“羞得不能见人见光”的无尽黑暗往事。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影片中老年大妮悲怆的拍打和嘶吼让人动容,“你到哪儿说理去?!”的声音似乎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荡,经久不息。

  黑暗背后是曙光。在道德沦丧的日本兵、汉奸面前,激发的是更大的护卫妻女、保家卫国的壮烈情怀。怀抱仇恨、善良、正义与爱的渴望,他们(宝生及以其为代表的八路军)决绝地举起了手中的钢枪奔赴战场、殒身不恤……这是《大寒》这部电影中强烈而恒久的光。

  没有血性之勇和人性之光照耀的民族,将万劫不复地沉沦于灾难与黑暗之中。或许,这是电影《大寒》要告诉我们的价值所在。

 

相关推荐